1.伦敦一区是指哪里?

2.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详细资料?

3.英国诗人雪莱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海德公园九曲湖自杀的)

4.寻找欧洲的城市中央公园

5.世界上最出名的公园有哪些?

6.求海德公园、大本钟、泰晤士河、塔桥的资料。

7.伦敦水晶宫是怎样建造的

海德公园简笔画大全,海德公园简笔画

Hyde Park is one of the largest parks in central London, England and one of the Royal Parks of London, famous for its Speakers' Corner.

The park is divided in two by the Serpentine. The park is contiguous with Kensington Gardens; although often still assumed to be part of Hyde Park, Kensington Gardens has been technically separate since 1728, when Queen Caroline made a division between the two. Hyde Park covers 142 hectares (350 acres)[1] and Kensington Gardens covers 111 hectares (275 acres),[2] giving an overall area of 253 hectares (625 acres), making the combined area larger than the Principality of Monaco (196 ha/484 acres), though smaller than New York City's Central Park (341 ha/843 acres). To the southeast, outside of the park, is Hyde Park Corner. Although, during daylight, the two parks merge seamlessly into each other, Kensington Gardens closes at dusk but Hyde Park remains open throughout the year from 5 am until midnight.

The park was the site of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1851, for which the Crystal Palace was designed by Joseph Paxton. The park has become a traditional location for mass demonstrations. The Chartists, the Reform League, the Suffragettes and the Stop The War Coalition have all held protests in the park. Many protestors on the Liberty and Livelihood March in 2002 started their march from Hyde Park.

On 20 July 1982 in the Hyde Park and Regents Park bombings, two bombs linked to the Provisional Irish Republican Army caused the death of eight members of the Household Cavalry and the Royal Green Jackets and seven horses.

Sites of interest in the park include Speakers' Corner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corner near Marble Arch), close to the former site of the Tyburn gallows, and Rotten Row, which is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ite of the Crystal Palace. South of the Serpentine is the 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 an oval stone ring fountain opened on 6 July 2004. To the east of the Serpentine, just beyond the dam, is London's Holocaust Memorial. Another memorial in the Park commemorates the victims of the 7/7 terrorist attacks, in the form of 52 steel pillars, one for each of the dead. A magnificent specimen of a botanical curiosity is the Weeping Beech, Fagus sylvatica pendula, cherished as "the upside-down tree". Opposite Hyde Park Corner stands one of the grandest hotels in London, The Lanesborough (Formerly - until the early 1970s- St George's Hospital). Stanhope Lodge (Decimus Burton, 1824–25) at Stanhope Gate,[12] demolished to widen Park Lane, was the home of Samuel Parkes who won the Victoria Cross in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After leaving the army, Parkes became Inspector of the Park Constables of the Park and died in the Lodge on 14 November 1864.

In 1867 the policing of the Park was entrusted to the Metropolitan Police, the only Royal Park so managed, due to the potential for trouble at Speaker's Corner. A Metropolitan Police Station ('AH')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Park.

伦敦一区是指哪里?

伦敦最大的公园,以讲演角而闻名

海德公园(HYDE PARK)全市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公园,位于白金汉宫的西侧,仅一墙相隔,占地25O多公顷。公园于16世纪后期首次向民众开放。

海德公园(HYDE PARK)西接肯辛顿公园(Kensington Park),东连绿色公园(Green Park),形成寸土寸金的伦敦城里一片奢侈的绿地。肯辛顿公园旁有一个蛇形湖泊,其旁的同名艺廊(Serpentine Gallery) 颇受欢迎。海德公园的东北角有一个大理石凯旋门,东南角有威灵顿拱门,但最有名的应算是这里的演讲者之角。作为英国民主的历史象征,市民可在此演说任何有关国计民生的话题,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英国国王的鹿场,后来又成为赛车和赛马的场所。公园里还有著名的皇家驿道,道路两旁巨木参天,整条大道就像是一条绿色的“隧道”,许多骑马爱好者经常在这里迢马。公园中有森林、河流、草原,绿野千顷,静温悠闲。园内还有一座维多利亚女王为其夫阿尔伯特王子所建的纪念碑。每年夏天是海德公园最热闹的季节,经常有一种叫“无座音乐会”的活动在这里举行。场地里没有座位,听众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聆听乐队的演奏,还可以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舞。每当音乐会举行时,海德公园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在海德公园中央修建了黛安娜王妃纪念喷泉。戴安娜王妃去世7年后,耗资300万英镑的纪念喷泉终于建成。今年7月6日,这座纪念喷泉将举行正式的开放典礼。这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仅用了两年时间。

为了反映戴安娜王妃不同的生活层面,西边斜坡上的喷泉水流较缓,而东边喷泉水流则跳跃奔腾。两条水渠里的水最后汇集到一个平静的池塘中。

另外在肯辛顿公园南部有一个著名的阿尔伯特纪念碑。阿尔伯特的塑像全身包裹金箔,在周末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绚烂夺目。

雕像的四方形底座边分别有四组雕像。分别代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形容英国的统治或者影响遍及这些区域。不过英国当时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每组雕像均有一头当地特有的动物和身着当地民族服装的男女。亚洲就是一头大象,有中国人(清朝的头发样式)、印度人和中东人等。美洲就是牦牛和印第安人。非洲就是狮子和埃及及非洲其他民族、部落的人。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详细资料?

伦敦一区是指地铁一号线以内的环状中心地区。这里有白金汉宫,海德公园,西敏次,中国城等著名景点。有伦敦的政治中心议会大厦,有大本钟,有伦敦眼,商业中心牛津街、邦德街等等,还有伦敦的金融中心 Bank station、科技中心 Old Street Station。

1、伦敦的交通网络划分为9个区(Travel Zones) 其中,zone 1和2区指的地铁一号线以内的中心地区,白金汉宫,海德公园,西敏次,中国城等著名景点都在zone 1区,少部份在zone 2(例如格林威治)。4区以外算郊区了。

2、travel zones的划分除了适用于地铁(Tube)外,也同样适用于火车(National Rail)、地上铁(London Overground)和轻轨捷运(Docklands Light Railway (DLR))等交通工具,而巴士和电车(Trams,只在zone 3-6营运)则没有区分zones,路程远近都是统一收费?1.5。

3、地铁票价是以travel zones来划分,不同zone的票价不同,一般来讲越近市中心票价越贵,另外车程横跨zones的跨度越大,车费亦越贵,例如由zone 1去zone 4的车票票价比由zone 1去zone 2贵。

4、住宿别定邮编E开头的东区就行了,跟几区没关系。伦敦地铁路线图红圈内就是1区和2区,景点大多在这2个区域。

扩展资料:

1、今天的大伦敦是一个长宽各40公里的城市,环状划分成了一到六区,有点类似北京的二环内、三环内、四环内的划分方法,而当年的老城基本上处在伦敦的一区。

2、伦敦地铁有12条地铁线在六个区里纵横交错,其中11条穿过市中心所在的一区。不少一区的车站象贝克街一样,必须在地下修建成上下若干层,以供几条线路同时使用。

3、随着城市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地铁线路都建设了延长线。除了人口密集的一区,相当一部分地铁轨道就是在地面以上铺设的。如大都会线,全线33站,有24站在地上。

4、伦敦地铁的每条线路都有自己的代表色:中央线是鲜红色的,东伦敦线是金**的,维多利亚线是浅蓝色的,区域线则是翠绿色的。

5、伦敦人会用颜色来指代线路,比如“今天坐红线上班”“坐粉线去看亲戚”,“转黄线去看演出”之类。

参考资料:

伦敦地铁_百度百科

英国诗人雪莱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海德公园九曲湖自杀的)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人物简历

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5岁时搬离巴黎,随家人居住在勒阿弗尔(LeHavre)。 1850年代-在绘画上受到启蒙,于1859年回到出生地巴黎正式学习绘画。 1860年代-在阿尔及利亚服完兵役之后,与相当多的知名画家结为朋友,在法国到处写生绘画。 1870年代-结婚生子之后,扩大了旅行的范围,也扩大了绘画灵感的来源。1870年代是他开始印象派推动的重要十年,在这十年中印象派举办了4次联合画展。莫内都有参加。1879年是莫内伤心的一年,他的妻子卡米耶去世,留下1岁的次子和12岁的长子。 1880年代-莫奈最后一次参加印象派联展是在1882年,1884年之后他开始周游列国,拜访了伦敦,美国等地。 1890年代-莫奈开始专注而且持续的以睡莲主题创作, 1900年代-莫奈的视力开始出现问题,但他仍继续绘画,而且还在画睡莲,越画越大。 1910年代-莫奈遭受第二任妻子在1911年去世,1914年长子去世的打击,视力也急速恶化。讽刺的是,莫内到此时才算是成功画家,作品开始受到国家收藏,并有钱建了大型画室。他开始画大型的睡莲壁画。 1920年代-莫奈的晚年仍持续创作,这个时期他的重心放在罗浮宫即将展出他的睡莲作品,仅管视力越来越差,已经接近失明,他还是画到1926年12月5日去世为止。

代表作品

印象·日出Impression,Sunrise 鲁昂的圣母院系列RouenNotre-Dame 睡莲系列Waterlilies 生平简介 莫奈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印象主义大师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岁的漫长人生始终如一的将创作热情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其他的印象派画家,都是短期的探索者。像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派八次画展却被视为印象派的领袖和奠基人的画家马奈:而擅长于画人物的雷诺阿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前期和后期是从事印象派探索时期,中间十几年的时间里,则将热情转向了古典主义。 1874-1886年间,巴黎举办了八次印象派画展,毕沙罗参加了每一次画展,他曾说:“我的一生与印象主义的是完全符合的。”而莫奈第五、六次和最后一次均未参加展出。由于在这三次展览中的作品已经有悖于原来的创作手法。为了坚持信仰,莫奈拒绝参加展览以示反抗。这是他始终如一的坚持印象派信条的表现,也是莫奈在印象派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原因。 莫奈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他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如《谷堆》《睡莲》等。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表象,这是其他画家很难做到的。 莫奈像个隐士,有时有很强的孤独感。这一方面由于他的性格使然,他生性沉默寡言,喜爱思索:另一方面,因为他是印象派中的先行者,当他不得不单枪匹马奋力前行的时候,自然有一种寂寞寥落的感觉。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翁费勒的塞纳河口》

此画是1865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评论家评论此画时说:“用调子所组成的和谐色彩……颇能吸引观众们的大胆感觉”。这表现出官方对人们很喜欢这幅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画表现了丰富的中间调子和那种暗淡、沉着的色阶。向深处展开的空间,通过河岸线而处理得十分成功按照传统,河岸线标志着中景和远景。在这幅画上,出于莫奈自己的东西,就是表现在前景水的笔触和云的笔触上的“颇能吸引观众的大胆感觉”;这些笔触加强了画面的传统效果。 睡莲.水上景色

《日出·印象》

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 日出印象

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此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印象主义”,这一画派以此得名。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

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一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并排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空气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而取得了绿**的光和绿黑色的影的生动效果。这里的用笔方法已经是印象主义的了,但色彩还不够透明,甚至蓝色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颤动的树叶相比之下显得过于密集了。画中没有整体的形象,但树叶的画法却给我们透露出一点莫奈的色彩理想来。 埃普特河岸的白杨

肖像《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

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圣拉撒路火车站

《圣拉查尔火车站》

每一个研究莫奈创作活动发展的人都会发现,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己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绘于1877年的“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视觉观察方面无疑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他善于从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各种其它因素中抽象出来,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莫奈的视觉观察是天才的、创造性的、非凡的,可是在这种观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他所看见的东西同他所感觉和他所想象的东西之间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莫奈在1874-78年间在阿尔让特依所画的一些画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如创作于1872年的“阿尔让特依的帆船”。在这幅图里中间调子代替了色彩对比,但不是借了色彩的混合,而是通过形成一种光的综合作用的色彩分解或组合。黑色已不再出现于画家的调色板,剩下的只是造成明与暗的光谱色彩,它们形成了形的实体。统一的色彩风格很自然地遍及整个画面:远景和近景,物体、水和天空,把这一切改造成为一种美妙动人的景象,而浑然一片、不分层次的空间透视,则把这远景和近景联成一个整体。紫色和**的调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蓝色交织在一起,这些颜色的调子差别把这些自然现象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平静如镜的河面,仿佛就成了天穹的基础。几何学的透视已被忘却;它已让空气的不断运动代替了。每一种颜色单独看来十分柔和,它们的整体却又是强烈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天边焰火弥漫,白昼即将消逝的图景,一条大帆船静静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阴影之中。这是一个幻想家的直观,在这烟雾缭绕、夕阳西下、一片忧郁的气氛之中,莫奈仿佛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参与着它的逐渐熄灭。这是莫奈创作中的丰收时期,是他创作了色彩的传奇。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创始人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应该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人,尽管后来的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并未遵循印象派创立的一些原则,但创立这些流派的艺术家,都从印象派那里汲取过营养。 还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于现实的观察而提出的,但是,由于热衷于描写光与色,甚至将其神秘化,从而出现了不顾及现实物象的倾向。莫奈曾说过:作画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兰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因此,就出现了画家的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于表达在一定条件下,景物着光给画家留下的瞬间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而失去了解对全局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忽略了景物形体的后果和全局。

寻找欧洲的城市中央公园

宪 顶一下 陈

全名: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 "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 "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 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编辑本段]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编辑本段]婚姻

雪莱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他的敌人当作最好的武器来攻击他,当那些富于浪漫的骑士精神经过理性的冷却,他那场仓猝的婚姻中较为真实的一面随着两个人的成长开始显现。雪莱不得不承认婚姻并没有救助他的妻子,婚姻只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来承受另一种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一时期,雪莱结识了葛德文的女儿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1851年),他们相爱了,出走至欧洲大陆同游,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纯洁到连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致词。雪莱死后,玛丽为他的诗全集编注。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诗歌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

战争(War,1810)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

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

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

逝(The Past,1818)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

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

致玛丽(To Mary,1818)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9)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

云(The Cloud,1820)

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

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

阿多尼斯(Adonais,1821)

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

剧本

倩契(The Cenci,1819,五幕悲剧)

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1820,诗剧)

希腊(Greece,1821,抒情诗剧)

论文及散文 无神论的必然(1811)

自然神论之驳斥(1814)

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17)

诗的辩护(1821)

译著

柏拉图《会饮篇》

荷马《维纳斯赞》等

但丁《地狱》篇部分

歌德《浮士德》部分

附诗一首

On A Faded Violet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The odor from the flower is gone, 这朵花的香气已经散失,

Which like thy kisses breathed on me; 如你的吻对我吐露过的气息;

The color from the flower is flown, 这朵花的颜色已经退去,

Which glowed of thee, and only thee! 如你曾焕发过的明亮,只有你!

A shriveled, lifeless, vacant form, 一个萎缩、死的、空虚的形体,

It lies on my abandoned breast, 它在我荒废的胸口,

And mocks the heart, which yet is warm, 以它冷漠和无声的安息

With cold and silent rest. 嘲弄我那仍炽热的心。

I weep ---- my tears revive it not; 我哭泣,泪水无法复活它;

I sigh ---- it breathes no more on me; 我叹息,它的气息永远不再;

Its mute and uncomplaining lot 它沉默、无怨的命运,

Is such as mine should be. 正是我所应得的。

[编辑本段]西风颂

1

狂野的秋风啊,你这秋的精气!

没看见你出现,枯叶已被扫空,

像群群鬼魂没见法师就逃避——

它们或枯黄焦黑,或苍白潮红,

真是遭了瘟灾的一大片;你呀,

你把迅飞的种子载送去过冬,

让它们僵睡在黑黢黢的地下,

就像尸体在各自的墓里安躺,

直到你那蔚蓝的春天妹妹呀

对梦乡中的大地把号角吹响,

叫羊群般的花苞把大气吸饮,

又让山野充满了色彩和芳香。

狂野的精灵,你正在四处巡行,

既拉朽摧枯又保护。哦,你听!

2

你呀,乱云是雨和闪电的使者,

正是在你震荡长空的激流上

闪电被冲得像树上枯叶飘落,

也从天和海错综的枝头骤降:

宛若有个暴烈的酒神女祭司

把她银发从幽暗的地平线上

直竖向中天,只见相像的发丝

在你汹涌的蓝莹莹表面四起,

宣告暴风雨的逼近。残年濒死,

你是它挽歌,而正在合拢的夜

便是它上接天穹的崇墓巨陵——

笼着你聚起的全部水汽之力,

而黑雨、电火和冰雹也都将从

这浓云中迸发而下。哦,你听!

3

你呀,在巴亚湾的浮石小岛旁②

地中海躺着听它碧波的喧哗,

渐渐被催入它夏日里的梦乡,

睡眼只见在那强烈的波光下,

微微颤动着古老的宫殿城堡——

那墙上满是青春苔藓和野花,

单想想那芬芳,心儿就会醉掉!

你却又把它唤醒。为给你开路,

平坦的大西洋豁开深沟条条,

而在其深处,那些水底的花树、

枝叶譃曰有树汁的泥泞密林

也都能立刻就辨出你的号呼,

顿时因受惊而开始瑟缩凋零,③

连颜色也变得灰暗。哦,你听!

4

我若是被你托起的一片枯叶;

我若是随你飞驰的一团云朵;

我若是浪涛在你威力下喘息,

分享你有力的冲动,那自由,哦!

仅次于不羁的你;我若是仍然

在我的童年时代,仍然能够做

你在天空邀游时的忠实伙伴——

因为那时,奔得比你快也未必

是梦想;那我就不会如此艰难,

无须这样哀求你。请把我掀起,

哦,就当我是枯叶、云朵或浪涛!

我,跌倒在人生荆棘上,滴着血!

我,太像你:倔强、敏捷又高傲,

但岁月的重负把我拴牢、压倒。

5

让我像森林一样做你的诗琴,

哪伯我的叶像森林的叶凋落!

这两者又美又悲的深沉秋音

你那呼啸的浩荡交响会囊括。

但愿你这刚烈的精神我也有!

但愿一往无前的你也就是我!

请把我已死的思想扫出宇宙,

就像你为催新生把落叶扫除!

而且凭着我这一诗歌的经咒

把我的话语传遍这人间各处,

像由未灭的炉中吹送出火花!

愿你通过我的嘴响亮地吹出

唤醒这人世的预言号声!风啊,

冬天既快来,春天难道还远吗?

黄杲炘译

①本诗构思于佛罗伦萨附近阿尔诺河畔的一处树林中,并基本上在那里写成。那一天狂风骤起,它温暖又爽人,收尽了将倾泻为秋雨的氤氲水汽。不出我所料,到了日落时分,暴风雨开始了,起先夹有冰雹,还伴有阿尔卑斯山以南地区所特有的声势浩大的雷鸣电闪。——作者原注

又:本诗以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但这些十四行诗的分节与韵式都受一种叫做tercarima的意大利诗体影响。

②巴亚湾因古罗马时的温泉疗养胜地巴亚城而得名,即现在的波佐利湾(在那不勒斯湾西北部)。浮石是火山岩的一种,因为那不勒斯一带都是火山区。

③据雪莱原注,“这种现象,是博物学家们熟知的。同陆上的植物一样,江河海洋底下的植物的季节变化有着同样的反应,因此宣告这种变化的风对之也有影响。

[编辑本段]名言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吻是灵魂与灵魂相遇在爱人的嘴唇上。 (嘴唇是一对爱人两个灵魂交会的地方。)

爱情不是时光的奴隶。

爱情就象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并不会减弱。

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

最为不幸的人被苦难抚育成了 诗人,他们把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用诗歌教给别人。

所有时代的诗人都在为一首不断发展着的“伟大诗篇”作出贡献。

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

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回答者: hurryasker - 魔法学徒 一级 2009-6-30 18:37

玛丽·雪莱在17岁时,遇见了年轻的诗人帕西·雪莱,尽管雪莱当时已有妻子,两人还是不顾众人反对一起去了法国,最后3人在日内瓦住了下来。2年以后,雪莱的第一任妻子自杀身亡

两个玛丽

两个玛丽,或者两个范妮,又或者两个哈丽艾特。

一个玛丽让我拿起了这本《雪莱传》,而跟雪莱真正有关的是另一个玛丽,一个范妮,和所有的哈丽艾特。

记住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这个复杂绕口的名字,不是因为她的《为女权辩护》,而是在大学时代无意中读到了她的《北欧书简》。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童般天真、孩童般易信的我,为什么得不到孩童般的无忧无虑的快乐呢?

也因为这句话,我总觉得玛丽其实是很脆弱的。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最早的身体力行的女性主义者之一,是玛丽·葛德文的母亲,也是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素未谋面的岳母。我一直很想去找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相关的读物,却一直没有勇气去看那本《为女权辩护》,我能找到的只有伍尔芙夫人所写的一篇短小精悍的人物素描。在弗吉尼亚笔下,她只是成天跟那些中产阶级文学青年混在一起的沃斯通克拉夫特(没有玛丽了,她快嘴快舌不修边幅就像一个小伙子),她的表情坚定果敢,又充满幻想,她的眼睛明媚动人,含情脉脉又毫无遮掩地盯着美男子……她爱上美国商人伊姆雷,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却又拒绝和他结婚;她给女儿取了她最要好的女朋友的名字——范妮。伊姆雷后来结了新欢,玛丽便独自带着女儿和保姆到北欧周游,《北欧书简》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后来的故事就有点讽刺,玛丽遇到了大脑袋、小个头的葛德文,两个不信婚姻的人奉子成婚了,而且婚姻居然让他们幸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惜好景不长,玛丽难产死了,又过了不久,葛德文娶了邻居太太——据说他们在玛丽生前就已经眉目传情了。

雪莱拜访斯金纳大街上的葛德文一家的时候,是在1812年。当时雪莱不过20岁,是个天真热情又颇有人生阅历的青年。和那个年代的贵族一样,雪莱也受到了纯正的教育,正像拜伦读了哈罗和剑桥,雪莱则进了伊顿和牛津,而且,他还被牛津开除了;他发表了几首诗歌,谈了两次恋爱,两个姑娘都叫做哈丽艾特。第一个哈丽艾特是他的表妹,曾被雪莱的无神论和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迷得晕头转向,结果却毫无出息地嫁给了一个富裕的地主。第二个哈丽艾特也是他忠实的听众,并且一度成为他忠实可靠的妻子;她出嫁的时候只有16岁,是个漂亮顺从的孩子。可是当雪莱渐渐成为偶像葛德文的常客时,他跟哈丽艾特的关系却渐行渐远。

做丈夫的像播种机一样在葛家播撒着他的热情和理想,受到冷落了的小娇妻,则理所当然地到其他男人那里寻求安慰了,而葛先生的那两个跟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第一任妻子的私生女范妮和第二任妻子带来的简,委婉地不失淑女身份地提醒雪莱他的妻子世俗虚荣,与他极不相称。当玛丽从爱丁堡回到伦敦之后,葛家的微妙空气被彻底打破了——雪莱不必或左或右地去想到底是温婉的范妮还是热烈的简更合适自己,玛丽有她母亲所有的妩媚动人,还有她母亲所没有的安静沉稳。而最最关键的是,玛丽继承了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勇气、果断和冷酷。

所有大人物都会离乡背井,即便是不很体面的私奔。简加入了雪莱和玛丽出逃的队伍,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了克莱尔,还为自己找了一个可与雪莱媲美的情人——拜伦。那次短暂的恋情给了克莱尔一个女儿,而那次私奔则给了雪莱和玛丽两具尸体,如果不算上他们夭折的儿子的话。

先是范妮。离开自己的生活去爱一个人固然需要勇气,就像16岁的哈丽艾特,17岁的玛丽;然而,毫不设防地让人闯入自己的生活又不做应变,或者需要更大的勇气。葛德文家的小客厅里,范妮的确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对于生活,她和她的范妮阿姨一样无能为力;在她的两个妹妹闹出了丑闻之后,既没有人肯向她提亲,也没有人愿意雇佣她。她的世界并没有给她太多的选择,除了那个装着鸦片药酒瓶子。——这一切叫人不可思议,以雪莱的细腻敏感,居然感受不到一个女子对他的钟情和绝望:为人诚恳、好心好意是远远不够的,热情有时候反而会给人造成伤害和痛苦。那个痛苦地交托了她的一生的女人,最后只得到了诗人短短的几行诗。

接着是已经成为怨妇的哈丽艾特——她到处散播着关于雪莱和葛德文姐妹的谣言,于是玛丽毫不费力地得出了结论:哈丽艾特是个可怕的女子。她一点也没有想到哈丽艾特的境地与自己多少有点关系,也没有想到这个咖啡店老板的女儿生来脆弱——她并不是沃斯通克拉福特的女儿。珀西的想法跟她差不多,当他知道妻子是因为怀孕而投河自尽的时候,反复地想着:“我的妻子居然是一个娼妓!”“我该做的,我都做了,可说已是仁至义尽……难道我能为一个不贞的平庸女子牺牲自己的一生与理智吗?”——他们不再相爱了,这就是原因和全部。

玛丽是雪莱被人记住的妻子,哈丽艾特是雪莱被人遗忘的妻子。克莱尔是雪莱不知艰难地周旋在两个大诗人之间小姨,范妮则是被雪莱遗忘的大姨。

雪莱不是拜伦,他从来都不是唐璜,他大多数的日子是贫困的,可他从来都没有心生厌倦;他有天使般的脸庞,孩子般的热忱,他死的时候,他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无私单纯的人。然而没有人去怀疑,做一个永远的小孩子,保持孩童般的天真和热情,需要怎样的代价——孩子的快乐需要周围人更多的付出。也没有人去怀疑,孩子固然天真烂漫,却也最自私冷酷。他们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遭,就是别人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以生气勃勃的名义,以一生一世做个小孩子的名义。

雪莱死后,他爱过的女人和爱过他的女人照例喋喋不休。玛丽拒绝了雪莱的好朋友特里劳尼,理由是她觉得玛丽·雪莱这个名字非常动人。的确,这个名字好过玛丽·葛德文。

附一:《咏范妮·葛德汶》1817年

当我们告别时,她的声音

的确在颤抖,但我不知道

那发出这颤抖之音的心

已经碎了,因此不曾明了

她的话。哦,灾祸--灾祸,

这世界对你真太广阔!

(查良铮译)

附二:安·莫洛亚《雪莱传》(上海文艺1981年版)最后关于克莱尔的一段记载。谭立德、郑其行德译本,说实话,翻译得并不太好,不过这段内容却很有意思。是整本《雪莱传》最打动我的地方了。

大约在1879年(注:雪莱逝世已有55年),一位搜集有关拜伦和雪莱的资料的年轻人前来请求克莱尔回忆一下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往来。他刚说出这两位诗人的名字,只见这位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马上呈现出一阵少女般的微笑,这种腼腆但又含义深沉的微笑曾在她二十岁的妙龄时期里使她显得十分妩媚动人。

“好吧,”她说,“我猜想您也和别人一样,您以为我那时爱的是拜伦吗?”

由于他十分惊讶地注视着她,她接着又说:

“年轻的朋友,总有一天您会更好地理解女子的心。我曾被拜伦所迷惑,但我并不爱他……没准我会爱上他,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沉默了半晌。末了,那来访者踌躇不决地问道:“夫人,难道您从来没有爱过吗?”

她脸涨得通红,一言不发,定睛注视着地面。

“雪莱呢?”他低声问道,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

“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老妇人满怀激情地答道,她连眼皮也不抬一下。

然后,她带着一副迷人的媚态,在他的脸颊上轻轻地拍了一下。

附三:拜伦在其与克莱尔所生的私生女阿莱格拉的墓碑上的题词:我必往她那里去,但她却不能回我这里来。

这句话出自撒母耳记下12:23,原文用的是“他”。

回答者: 小宝的小乖 - 经理 五级 2009-6-30 18:41

1813年雪莱出版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批判封建制度的专横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宣扬空想社会主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迫害。

1816年雪莱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初识拜伦,二人志趣相投,结为知己。

1818年雪莱在英国遭到人身攻击,全家迁往意大利。侨居意大利的四年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写出了许多重要作品。

世界上最出名的公园有哪些?

城市中央公园——欧洲篇

中央公园一般指城市建成区核心位置的绿地公园,公园周围分布着政府大楼、商业写字楼、住宅、工业楼宇、公共设施等建筑。虽然每座城市都有市民公园或郊野公园,但并非所有公园都是“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应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地理中心(市中心),最具典型的城市中央公园为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中央公园。

在现代 社会 ,风景如画的公园特别是中央公园是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一抹亮色。它们不仅对环境有益,更是人们放松身心的 娱乐 休闲场所。

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城市几乎都有其中央公园,并且各具特色和风貌。下文将选择欧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央公园作简要介绍。

1.英国伦敦——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位于伦敦市中心,占地160万平方米,是伦敦最知名的公园。十八世纪前这里是英王的狩鹿场。公园里面时常会举办一些世界级的音乐会。无论你是爱好网球、骑马、慢跑还是骑行,都能在公园里找到一片合适的场地。

2. 德国慕尼黑——英国花园

英国花园位于伊萨尔河畔,占地达350公顷,是慕尼黑最大的公园。是欧洲大陆最早的风景花园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其中的露天啤酒花园可同时容纳7000人品尝德国啤酒。

3. 西班牙巴塞罗那——奎尔公园

色彩浓丽,充斥着马赛克元素。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公园中宁静的绿地、蜿蜒的小路和高迪设计的雕塑让人感觉温暖又富有想象力,仿若一个童话世界。

4.西班牙马德里——丽池公园

占地面积超过125公顷。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其中的玫瑰园、水晶宫、露天雕塑博物馆等都各具特色。此外,公园中还有超过1.5万棵树木。

5.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

卢森堡公园是处于巴黎第六区,拉丁区中央的公园,于1612年建成。面积为224,500平方米,有巨大的梧桐大道与花园、喷泉,以及许多上古智者的雕像。公园内还有法国王室的别宫卢森堡宫,是法国参议院所在地。

求海德公园、大本钟、泰晤士河、塔桥的资料。

海德公园(HYDE PARK)全市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公园,位于白金汉宫的西侧,仅一墙相隔,占地25O多公顷。公园于16世纪后期首次向民众开放。

海德公园(HYDE PARK)西接肯辛顿公园(Kensington Park),东连绿色公园(Green Park),形成寸土寸金的伦敦城里一片奢侈的绿地。肯辛顿公园旁有一个蛇形湖泊,其旁的同名艺廊(Serpentine Gallery) 颇受欢迎。海德公园的东北角有一个大理石凯旋门,东南角有威灵顿拱门,但最有名的应算是这里的演讲者之角。作为英国民主的历史象征,市民可在此演说任何有关国计民生的话题,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英国国王的鹿场,后来又成为赛车和赛马的场所。公园里还有著名的皇家驿道,道路两旁巨木参天,整条大道就像是一条绿色的“隧道”,许多骑马爱好者经常在这里迢马。公园中有森林、河流、草原,绿野千顷,静温悠闲。园内还有一座维多利亚女王为其夫阿尔伯特王子所建的纪念碑。每年夏天是海德公园最热闹的季节,经常有一种叫“无座音乐会”的活动在这里举行。场地里没有座位,听众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聆听乐队的演奏,还可以跟着音乐的节拍跳舞。每当音乐会举行时,海德公园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在海德公园中央修建了黛安娜王妃纪念喷泉。戴安娜王妃去世7年后,耗资300万英镑的纪念喷泉终于建成。今年7月6日,这座纪念喷泉将举行正式的开放典礼。这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仅用了两年时间。

为了反映戴安娜王妃不同的生活层面,西边斜坡上的喷泉水流较缓,而东边喷泉水流则跳跃奔腾。两条水渠里的水最后汇集到一个平静的池塘中。

另外在肯辛顿公园南部有一个著名的阿尔伯特纪念碑。阿尔伯特的塑像全身包裹金箔,在周末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绚烂夺目。

雕像的四方形底座边分别有四组雕像。分别代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形容英国的统治或者影响遍及这些区域。不过英国当时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每组雕像均有一头当地特有的动物和身着当地民族服装的男女。亚洲就是一头大象,有中国人(清朝的头发样式)、印度人和中东人等。美洲就是牦牛和印第安人。非洲就是狮子和埃及及非洲其他民族、部落的人。

伦敦水晶宫是怎样建造的

1、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也是英国最长的河流,全长402公里。在塞尔特语中泰晤士河意为“宽河”,最宽的地段达640米,它从伦敦市中心穿过,是伦敦最重要的水路,伦敦的主要建筑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两旁,例如圣保罗大教堂。

2、大笨钟鉴于1895年,距今已经有152年的历史了,钟高95米,重达13吨。其名字得名于它的建造者本杰明. 雷尔,而且其外形很大,故称“大本”。它被视为伦敦的象征,是伦敦著名的古钟,以报时准确出名。

3、海德公园位于白金汉宫的西侧,仅一墙之隔。它是伦敦最大、最致命的皇家公园。16世纪上半叶,是亨利八世的狩猎场,后来才辟为公园,供人们观赏。以“演讲角”著名,还有著名的雕塑“威灵顿拱门”。

4、伦敦塔桥,建于1886年,原来是一座吊桥,还是木桥,后来改为石桥。它是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一共有15座),因此有“伦敦之门”的称号。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共有两个桥面,上面是供人行走的,下面是车行道,当有大船只开过的时候,下面的桥面会打开,让船只通过。

只要这些就够你上得了,我上过这课。

(1)简介: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水晶宫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上使用的展览大厅,被成为“水晶宫”。“水晶宫”是英国工程师约瑟夫·伯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地把温室结构应用在展厅的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和玻璃结构。

(2)特点:“水晶宫”外型为简单的梯形长方体,并有一个垂直拱顶,没有多余装饰,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

(3)评价:①“水晶宫”开创了采用标准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②它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近半个世纪技术成就的综合检阅,也是这一时期技术与艺术分离现状的集中暴露。

(4)意义:①1851年在“水晶宫”举办的伦敦世界博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设计的发展,那就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开端。②“水晶宫”的设计没有多余的装饰,预示着设计简洁性和功能性研究的新领域,从多方面突破传统建筑观念,建筑尺度和材料使传统形式美法则失效,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③技术作为新建筑和新产品材料的直接来源,非建筑师也可以成为建筑风格的革命者。④“水晶宫”展览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引发了对于现代设计思想的讨论。

内容来源:《世界现代设计史·高频考点》200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