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公园李世民和群臣铜像,晋祠李世民雕塑
1.李治和李世民谁死得早
2.李世民为何能与群臣关系很好
3.李道宗和李世民是什么关系
4.李世民和朱棣,大家认为谁更强大
5.李世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原文及翻译赏析
6.唐太宗对群臣说他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李世民的介绍
李世民和武则天是夫妻关系,后来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即皇帝位,年号贞观。武_,即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李世民主要成就
在位初期,李世民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武则天主要成就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
李治和李世民谁死得早
明珠、钱财与人的名誉、地位及生命,孰轻孰重?自古以来,就是引人关注的话题。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语重心长的对大臣们谈过这个话题。
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人们得到珍珠,没有不珍重爱惜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岂不太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加贵重。见到金银钱帛立即接受,不怕法律惩罚,这就是不爱惜生命。何况性命更加贵重,竟然拿去换取财物吗?”
唐太宗逻辑推演的意思是说,不能拿明珠去弹射鸟雀,更不能拿性命去弹射,因为生命比珍珠更宝贵。作为朝廷大臣来说,如果敢于冒着违犯法律的危险而贪婪地去攫取钱财和宝物,那是很愚蠢的。
明珠是身外之物,鸟雀和金银钱帛也是身外之物。如果为了追求这些身外之物而违犯法律,由此而失去自己的性命、地位、名誉和幸福的家庭,这值得吗?
试想一下,在东窗事发之前,你会终日吃不香、睡不安,心惊肉跳或心烦意乱,精神萎靡,唯恐事发。事发后,必然要受法律制裁,不仅被追回所有钱财、赃物,甚至还会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那时后悔岂不晚矣?
你追求不义的身外之财物的结果怎样呢?你所得到的,只能是终日不安、无限悔恨和法律的制裁;你的亲友和后代所得到的,只能是痛恨、惋惜和悲伤。再问一次,为求得不义之财物而丧失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这值得吗?
唐太宗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唐太宗从爱护大臣们的角度出发对而进行的法制观念教育,告诫大臣们应廉洁守法,不做得不偿失的糊涂事。这是皇上对大臣们在政治和思想上的一种关怀。当然,你若不听劝告,执迷不悟,胆敢以身试法,那当然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了。
李世民为何能与群臣关系很好
李世民死后李治继承的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1] -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 ,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李道宗和李世民是什么关系
在一次朝会上大臣们夸赞李世民的功业,虽然每个大臣都挖空心思大加赞扬,但唐太宗认为大家夸的不够透彻不得要领,最后自己总结说:“朕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主要因为五个原因:第一,自古以来帝王多嫉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而我看到臣下的优点,就像自己也具有这些优点;
第二,人的品行、能力,很难兼备,我能舍弃其短处,而取其所长;
第三,身为君主的,经常见到贤者就想拉拢为心腹,见到品格较差的就想彻底摒弃,而我则是见到品德优良的就敬重之,见到差一些的就爱怜他们的不幸,这就让贤与不贤,都能各得其所;
第四,古来君主大多厌恶正直人士,或公开杀戮,或暗中陷害,没有一个朝代没有这种事,我登基以来,朝廷上站的一个挨一个的都是正直之士,从没有罢黜斥责过一位正直的人;
第五,自古都是看重中原人士,而贬低周边民族人士的,而我对各族的爱护是一样的,所以各民族依附我都像子女对父母一样有深厚情感。这五条,就是朕成就今日功绩的理由。”
李世民和朱棣,大家认为谁更强大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
李道宗和李世民都是李虎的曾孙,李虎生子李_、李璋,李道宗是李璋一脉,李璋生李韶,李韶生李道宗。
李世民是李_一脉,李_生李渊,李渊生李世民,即李道宗和李世民是同辈,因李世民(598年生)年长,所以李世民是堂兄,李道宗(602年生)是堂弟。
扩展资料:
1、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2、李道宗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初年的宗室,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的曾孙,北周梁州刺史李璋之孙,追封东平王李韶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将领。
李道宗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
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_、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晚年遭长孙无忌、褚遂良的陷害,流放象州(今广西柳州),途中病死。
百度百科——李道宗
百度百科——李道宗
李世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原文及翻译赏析
当然是李世民。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对群臣说他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原文: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诗词作品: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诗词作者: 唐代 李世民
李世民的介绍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出处: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对待贫苦百姓,唐太宗并没有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而且反而恰恰相反。他对待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表现出了怜悯之心,同时他也关心农民的疾苦对待百姓他是格外的照顾,也因此受到百姓们的喜欢。
李世民他时刻都有着国家责任感。而且心中一直存在着危机感一直督促自己学习,而且不能贪图享乐这也就为唐朝的盛世做出了铺垫。像这样有危机意识的他确实非常优秀。时刻提醒着自己提高着自己,当时的百姓能够有这样的优秀杰出的皇帝,能够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也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李世民也是一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一个人物,做事非常的果断,而且他有着广大的胸襟同时在治理社会方面他也是有着远大的抱负。
扩展资料: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说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3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4 (概述内来源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