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公园四见亭介绍,屏山公园四见亭

中国四大名亭

1、滁州醉翁亭

醉翁亭概况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醉翁亭特色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

醉翁亭由来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风雨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 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后,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三迭”,“有如凤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间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未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2/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的概况

做落在北京市慈悲庵西部,与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和安徽的醉翁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北京市著名古迹之一。

陶然亭的由来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的特色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现代的陶然亭是一座融古建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新型城市园林。 

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岛上,有锦秋墩、燕头山,与陶然亭成鼎足之势。锦秋墩顶有锦秋亭,其地为花仙祠遗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为原香冢、鹦鹉冢、赛金花墓遗址。亭北山麓静谧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评梅墓。燕头山顶有览翠亭,与锦秋亭对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于此望湖观山,最为相宜。亭北山下为常青轩。

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邃。广大游客不劳远徒跋涉即可领略中华民族建筑艺术和人文景观。

陶然亭公园现共有迁建、仿建和自行设计建造的亭36座争妍竞秀,异彩纷呈。陶然亭公园年接待游人700万人次,日游人量最高峰打6万。2002年获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四A级旅游景区及首都文明旅游景区称号。

陶然亭公园还设有游船、儿童娱乐城、迷高乐、游乐场、餐厅、陶然花园酒店及商业网点等综合性设施。

陶然亭的风雨

近代的陶然亭,有着光辉的历史篇章。“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创始人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来陶然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在北厅讨论“五·四”以后革命斗争的方向以及各团体联合斗争的问题。1921年7、8月间,李大钊通过《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以其夫人金绮新葬于陶然亭畔守夫人墓为名,租赁慈悲庵南房两间,在此进行秘密活动,到1923年间,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常来参加会议。 也曾经是高君宇与石评梅爱情的见证者,两人后来合葬于此,“冰雪情谊”流传至今!

3/长沙爱晚亭

爱晚亭的概况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与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杭州的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晚亭的由来

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又经过同治、光褚、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长沙岳麓山爱晚亭,驰名遐迩。此亭原名“红叶”,又名“爱枫”。今名“爱晚”,其名是谁改的呢?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亭名“爱晚”是诗人袁牧改的。据说:袁牧访罗典(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罗轻其为人,不予接见。听说袁牧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若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刊于1987年2月2日《华声报》上赵海洲的《爱晚亭与袁牧的诗》一文,即本此说。

上述故事颇富传奇,流传甚广。但实际上,这是“毕冠袁戴”,真正改名者应该诗毕沅,而不是袁牧。

说爱晚亭名是毕沅改的,是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据现有资料,知袁牧访问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红叶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于袁牧访问时间八年,显而易见,“爱晚”亭名不可能是袁牧所改。

那么,为什么肯定说是毕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罗典诗的一条注以外,还因为,毕沅那时正任湖广总督,常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特别是,毕与罗有多年的交谊。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游岳麓山所写的两首长律中,对罗倍加称颂,并有“旧鱼重逢要夙愿”、“精神强胜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诸情理,亭改“爱晚”者也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牧。

爱晚亭的风雨

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该亭三面环山,东向开阔,有平纵横十余丈,紫翠菁葱,流泉不断。亭前有池塘,桃柳成行。四周皆枫林,深秋时红叶满山。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

爱晚亭的相关作品

无限夕阳千树叶;

四围空翠一亭山。

——秦瀛题岳麓山爱晚亭

夕阳虽好近黄昏,白日依山,莫若晨曦出海;

秋气从来多肃煞,丹枫如画,何如红芍飘香。

——岳麓山爱晚亭

爱日喜雨,蒸润着锦绣河山。汇八百里洞庭,耸七二峰衡岳,归楼听叶、古寺飞钟、林下停车、亭前放鹤;雪汉魏最初胜迹,览湖湘首著名城,大可搜芷搴兰,岂惟赏心憩足?岁月莫蹉跎,直兹风和景淑、且登临看东流帆转、南浦雁回、北麓斗横、西峦光霁;

晚烟朝霞,烘笼过繁华厦宇。溯三千年历史,数廿四代英豪,泄恨鞭尸、离骚忧国、遗书匡世、评论兴邦;乃周秦以还贤哲,皆吴楚群知硕彦,当骄地灵人杰,应惜寸时分阴。平生须砥砺,到此游目骋怀,安能负这春圃桃红、夏池莲脂、冬阁梅素、秋岭枫丹。

——岳麓山爱晚亭

山径爱好舒,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点,一双驯鹿待笼来。

——程颂万题岳麓山爱晚亭

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

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鹿待笼来。

——罗典题岳麓山爱晚亭

晚景自堪嗟,落日余晖,平添枫叶三分艳;

春光无限好,生花妙笔,难写江天一色秋。

——岳麓山爱晚亭

亭在长沙麓山青枫峡口,周围古木参天,浓荫敝日,秋来万枫叠障,层林尽染。是取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筑此亭。生花妙笔,比喻高超的文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江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句首点“晚”字,谓晚景自可嗟叹,此固常情;但马上一转,谓落日余晖,却更能增加枫叶的艳丽。此句化用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句意而衬以枫叶,显得更加有力,更为出色,亦更使人鼓舞。再回头说“春光无限好”,此亦常情,无可辩驳。但亦马上一转,认为虽是生花妙笔,能写春景,却难写江天一色的秋景。则春光虽好,难敌秋光。亟写秋景可爱,为此联特色。联语在轻松描写中,将景、情、理互为渗透,给人以鼓舞力量。

4、杭州湖心亭

湖心亭的概况

位于杭州市西湖湖中而得名,与滁州的醉翁亭,长沙的爱晚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心亭的由来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万历后才改名“湖心亭”。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考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静观万类’四字,又于阁上御书‘天然图画’额。雍正五年重加增葺。”《湖山便览》卷三: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孙孟访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鹭’,未几圮。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喜清阁楼屋旧址改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士殿。1953年在观音殿殿址上新建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钢砼方亭,是50年代建设西湖风景名胜中第一所庭园建筑。1980年在亭的南端,刻置“茧二”太湖石碑一块。(见清代西湖十八景“湖心平眺”。)

湖心亭的特色

该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登楼四望,不仅湖光荡漾,而且四面群山如屏风林立。亭的西面为西湖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景色十分壮观。游人登此楼观景,称为“湖心平眺”,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昔人有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六平山在长乐市区太平桥北四里许,又称鹿屏山。山高579.7米,“形势六折,神秀平坦,固以为名”(刘则和《长乐县志》),这里层峦叠翠,林泉郁秀,岩石嶙峋,亭榭庵堂随处可见,擅一方之胜。

六平山历史悠久。唐咸通年间,邑令王想在汾溪畔建汾阳王庙,并舍宅建观音亭。宋代名儒、理学鼻祖朱熹为避伪学之禁,流寓长乐,见六平山山清岳秀,留题“石梦烟月”四字于小有天削壁上,楷体竖排,字大如斗,笔锋铁划银钩,极有个性,至今犹存。南宋太博陈俞,致仕归里,在六平山上建“乾坤一草亭”,草亭虽倒,刻字尚存。宰相陈合(字惟善),长乐岱边人,宋淳佑四年(1244年)进士,先后担任过祭酒、工部尚书同佥枢密院事,卸职归里后移居城关东隅,开拓“小有洞天”,营造“天地四方宇”(地址即为现今的北涧寺),悠游其中,为六平山开山鼻祖。里人曹贤(字叔善),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官礼部主事、高州教授、太常博士,在“天地四方宇”故址上建“六平书室”作为读书之处(后改名“东溪精舍”)。进士潘正(字彦方)亦在六平山上构书室;施贤建“黄庭道院”并筑亭于溪潭之上,亭名“清心”。明洪武年间,江田人陈洵仁罢官归里后,受县令王遵道的聘请到东溪精舍讲学,所授泮生10人,不数年陆续登科高中,长乐之文风大振。其中状元两人(马铎、李骐),榜眼一人(陈全),其余七名泮生吴实、林应、周瑶、谢复进、高沂、高淮、林山乔也相继中了进士。这是长乐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篇章。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精舍,几间普通茅亭因此而蓬荜生辉。陈洵仁,字思允,长乐江田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刑科给事中。本来陈洵仁可以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然而却应讼父冤而“削籍回乡”。对于东溪精舍,陈洵仁曾这样描述:“中有茅亭一区,曰‘东溪精舍’,邑之泮生吴子实、马子铎、林子应、高子淮、周子瑶、李子马(即李骐),谢子复进、高子沂、林子山乔、从弟全共十人,乃于仲春上浣之吉,因邑侯王君、广文高君具聘币,修礼词,延余讲学其间。”(见《东溪精舍》文)

谈到六平山,不能不提到陈省父子。明万历年间,邑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陈省致仕之年,花巨款买下大半座六平山,与其子陈所立苦心经营园林,“剪葛荡芜、剔泉涤峰”;父子俩在六平山上种松万株、梅百株、竹千杆,建“初有”、“如有”、“少有”三庵,辟“小有天”、“如有天”、“朝阳洞”、“作麟洞”、“无底之谷”、“石林”、“曲水”等诸胜景。“搜崖剔谷,辟径引泉,遂蔚为大观。”并在六平山留下了“如有洞天”的石刻。(见《长乐六平山志》)

狮首岩壁立千仞,“洞天山斗”四大字气势恢宏。这是明刑部侍郎郑世威的手迹。郑世威,长乐首占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郑世威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是一代名臣。80岁时,他写下“世培忠厚”四字并制成匾,以示子孙,至今此匾还高悬在岱阳郑氏宗祠里。近代,郑家出了郑振铎这样一位文坛巨匠,光耀乡里,也与郑世威有关。

紧挨着“洞天山斗”的,是明长乐知县夏允彝的题刻“江山全览”,笔迹苍劲有力,至今仍赫然在目,令不少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夏允彝,号缓公,嘉善籍,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崇祯丁丑年(1637年)进士,次年知长乐县事。始终七载,诸弊悉除,百废俱兴,民戴如父母,钦若神明。”(引自《乾隆贺志》)另,“万松岭”三字摩崖石刻也是出自夏允彝之手。值得一提的是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夏完淳生于崇祯四年(1631年),其父到长乐任职时,他方七岁。他经常到六平山及山下五贤祠一带游玩,对六平灵山圣庙情有独钟,写有《游五贤祠》一诗。“十四岁从父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倡议,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公事。易败,他仍为抗清而奔走。被捕后,在南京痛骂洪承畴,被杀害。所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悲歌慷慨。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见《辞海》)夏完淳牺牲时才17岁,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的爱国诗人。郭沫若曾写剧本《南冠草》,把夏完淳的事迹搬上舞台。

六平山几度兴废,但一直是骚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游览胜地。状元徐铎(莆田人),明“闽中十才子”的高棅、王恭、周伭(福清人)等以山为家,经常与诗人在此品茗吟诗作赋。万编,字寅阳,江苏丹徒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任长乐县令。当年他曾陪上司福建按察司副使韩仲雍(字壁哉,江苏高淳人,明万历甲辰进士)游览六平山。韩仲雍见景生情,挥笔题诗云:“小队经过自诘戎,穿云屐齿景堪穷。岩扉百折初闻犬,江练双涵定蛰龙。偏是梅花宜冻雨,更教酒盏敌长风。相期不浅安澜意,雁字行行绘长空。”此诗刻在“小有洞天”石门石壁上,字迹清晰,游人多有驻足。此外,清进士、礼部行人郑纯礼,举人、崇安训导郑森荣等不少游人墨客,也为六平山留下许多瑰丽的诗篇,有的还直接镌在岩石上,至今仍清晰可见。如今,六平山上尚存摩崖石刻50余处,已被列为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真、草、篆、隶各呈其致,犹如艺术长廊,令人赏心悦目。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90岁时仍欣然挥毫亲书“六平胜景”四字,镌刻在宏伟壮观的六平山山亭上,又为六平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点。张端彬黄世鼎